第一,根本原因在责任和认识。对课堂效果的责任,对全体学生收获的责任,没有内化到教育活动的应有之义。课堂效果在于学生经历后的体验,这是让学生与知识对话,与问题碰撞,与需要接轨。面向全体是教学的基本要求,都听到同一个声音,都面对同一个问题,不是真正的面向全体,同一要求对不同的学生,是课堂的实质不平等,课堂走神,课堂睡觉,是因为没可需要的。李炳亭把课改说成“油锅里捞孩子”,有点夸大,但课堂不考虑问题的层次,会把部分孩子煎糊。
课堂的生命和乐趣,在于趣味、需求问题的设计口味,学生想吃的才是合口味的,哪怕是辣的、苦的,只要苦涩的咖啡加点糖,特苦的药片包上糖衣,那就把愿意与不愿意,转换成兴趣大小的问题了。动物饲养者都在为动物增质加量而配餐,我们也需要动动思路调菜谱了!
教育是慢的艺术,教育的效果与过程总是慢半拍或一拍,暂时不容易看到明显效果。对学校要求,创造性落实也是责任,不因功利而不做,不因省劲而不为,心系课堂效果,心系学生每时的收获,是真正教育责任的践行。
第二,主观原因在于投入不足。应试教育单为知识的传输,是简单的教育,为各类学生成长的教育是复杂的教育,把复杂的教育做简单,需要心智、精力的投入。课堂怎么设计,在于个人的思维习惯,把效果作为标准,而不是完成单位课时的传授任务,会有不同的思路,再难的事一旦习惯,就变得简单了。关键在于习惯的改变迟迟不想走深,不愿费时费力。同样是习惯,不同的习惯,结果是不一样的。
做个称职的教师,需要加大用于教学时间投入的比重,我们的一分钟可是关乎到五六十个学生的一分钟。
教学的人生,事事时时都是新的,需要不断改变自己,需要在扬弃自己的过程中发展自己。
第三,客观原因在机制。座谈中,不少老师仍认为缺少体系化的操作要领,我们零零星星提出了要求,但对老师具体的做法及做法的评价,口头的多,倡导的多,一以贯之的制度尚需完善。
还在于课堂底线的管理者要把好口,学案、教案、作业、小组组织等常规检查,是否为课堂高效服务,是否形成追求高效的氛围,落实高效的要求是否有办法。
第四,直接原因在备课的设计。备课是上课的最重要准备,决定课堂的结构和效果,备课要备学生和教材,这是常规要求,根本在于教材与学生如何衔接,学生与知识如何直接对话,结合点不同,课堂的面貌和效果迥异。借用昌乐二中的有关要求作为参考:
把备课改为课堂教学设计,要体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。备课要搞好六个设计,克服六个问题。六个设计是:设计教学程序,设计重点、难点的突破措施,设计问题情景,设计讨论展示,设计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措施,设计巩固落实的办法。克服六个问题:一是教案设计简单、深度不够;二是设计的假问题多、真问题少,学生讨论、师生沟通交流设计不到位;三是展示效果差,为展示而展示;四是理科例题的探索研究缺少思路分析过程,缺少解题后方法、规律的总结及注意问题的强调;五是讲评过程不归类研究提升,就题论题,缺少拓展;六是不能留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反刍、总结,做不到当堂内容当堂落实。
评论